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引起植物黄化现象的最主要因子是
A、温度
B、光
C、风
D、空气
解析:
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植物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光照可以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并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在弱光条件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伸长,糖类物质含量低,植株会出现黄化现象。因此,引起植物黄化现象的最主要因子是光。
2、下列植物群落中,在水生演替系列中最先出现的是
A、沉水植物
B、浮水植物
C、挺水植物
D、湿生草本植物
解析:
根据湖泊演替系列的过程,最先出现的植物群落是沉水植物阶段。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3、某块农田上种植某种作物。土壤中的氮可维持300 kg产量,钾可维持150 kg产量,磷可维持50 kg产量。不考虑生态因子间补偿作用情况下,该作物理论产量大约是
A、50 kg
B、150 kg
C、300 kg
D、500 kg
解析:
根据题目描述,土壤中的氮、钾和磷分别可以维持的产量是300 kg、150 kg和50 kg。在不考虑生态因子间补偿作用的情况下,该作物的理论产量应该是这三种产量中的最小值,即磷的维持产量50 kg。因此,答案为A。
4、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光谱的主要范围在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远红外光区
解析:
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利用的是可见光区,因此答案为A。
5、在离散种群的增长方程Nt+1=λNt中,参数λ代表
A、自然增长率
B、种群数量
C、环境容纳量
D、周限增长率
解析:
在离散种群的增长方程Nt+1=λNt中,参数λ代表周限增长率。
6、按照饶基耶尔的植物生活型分类,马尾松属于
A、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高位芽植物
D、隐芽植物
解析:
根据饶基耶尔的植物生活型分类,马尾松属于高位芽植物。高位芽植物的芽和顶端嫩枝位于离地面较高处的枝条上,包括乔木、灌木和一些生长在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草本等。由于马尾松是乔木植物,因此它属于高位芽植物,答案为C。
7、与低纬度地区植物相比,高纬度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通常
A、较高
B、较低
C、相同
D、不确定
解析:
高纬度地区的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通常较低。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的温度较低,植物生长周期中的有效温度积累也较低。因此,与低纬度地区相比,高纬度地区的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较低的有效积温。
8、狼和羊的种间关系是
A、互利共生
B、捕食
C、偏利共生
D、竞争
解析:
狼和羊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因为狼会以羊为食。
9、甲乙两个群落都由5种植物构成,其中甲群落每种植物的个体数几乎相同,而乙群落90%的植物个体属于同一种,则甲乙两群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相比
A、甲高
B、乙高
C、相等
D、不确定
解析:
:甲乙两个群落都由5种植物构成,但乙群落中90%的植物个体属于同一种,说明乙群落的物种分布不均匀,而甲群落每种植物的个体数几乎相同,物种分布更均匀。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分布均匀性。因此,甲群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更高。
10、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B、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C、深根作物和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D、生态位体现了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解析: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可能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所以A选项正确;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多维的空间,表示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角色和资源利用方式,因此B选项正确;深根作物和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可能会有部分重叠,但并不会完全重叠,因为它们可能利用不同的资源或生态空间,所以C选项错误;生态位确实体现了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故D选项正确。因此,本题选C。
11、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霸王鞭是不同种类的植物,但它们都以肉质化的茎等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
A、趋同适应
B、竞争
C、互利共生
D、趋异适应
解析:
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霸王鞭虽然属于不同种类的植物,但它们都以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趋同适应,即不同物种在面对相同的环境压力时,通过相似的适应策略来适应环境。因此,答案为A。
12、下列属于群落交错区特征的是
A、环境均一
B、物种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边缘效应不明显
D、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解析:
群落交错区是相邻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由于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导致交错区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增大,因此选项B“物种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是群落交错区的特征。而环境均一性不是交错区的特征,边缘效应在交错区通常是明显的,各物种密度也不一定都大于相邻群落。
13、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通常是
A、营养生态位较宽的特化种
B、营养生态位较宽的泛化种
C、营养生态位较窄的特化种
D、营养生态位较窄的泛化种
解析:
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捕食者通常是营养生态位较窄的特化种。这些特化种通常专门捕食某些特定的猎物,因此它们的营养生态位较窄。选项C正确。
14、在植物所固定的能量中,除去呼吸消耗外,用于自身生殖和生长的部分称为
A、总初级生产量
B、净初级生产量
C、次级生产量
D、生物量
解析:
净初级生产量是指在植物光合作用中固定的能量中,除去用于呼吸消耗的部分,剩下的用于植物自身的生殖和生长的能量。因此,选项B“净初级生产量”是正确答案。
15、生态系统中后一个营养级与前一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比值称为
A、同化效率
B、林德曼效率
C、生长效率
D、利用效率
解析:
生态系统中后一个营养级与前一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比值称为林德曼效率。林德曼效率也称为摄食效率,是指该营养级摄食量与前一营养级摄食量之比。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16、西双版纳和小兴安岭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分别是
A、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
B、热带雨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C、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解析:
西双版纳地区由于地处热带,所以其地带性植被为热带雨林;而小兴安岭地区由于气候稍凉,地带性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因此,正确答案为B。
17、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不影响其所在的环境
B、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C、群落具有演替特征
D、群落由一定的物种组成
解析:
群落与其所在的环境是相互影响的,而不是群落不影响其所在的环境。群落中的生物需要环境提供的能量和物质,同时群落的演变也会改变其周围的环境条件。因此,选项A的叙述是错误的。而群落具有水平结构、演替特征和由一定的物种组成是正确的叙述,所以选项B、C、D都是正确的。
18、下列属于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是
A、小麦
B、绿藻
C、蘑菇
D、狮子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有机物作为食物源的异养生物,通常是动物和寄生性生物。小麦、绿藻和蘑菇都是生产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来获取能量。而狮子作为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通过捕食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因此,属于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是狮子,答案为D。
19、在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模型表示
A、环境容纳量
B、种群数量
C、种群密度
D、环境压力
解析:
在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模型中,https://cos.mwst.cc/img/bank233/141/868/image-162553415034491.png表示的是环境压力。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大,最大环境容量中种群尚未利用的剩余空间,实际上也是环境压力的度量。因此,答案为D。
20、光照强度在光补偿点时,与植物呼吸作用放出的C()2量相比,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2量
A、较多
B、较少
C、相等
D、不确定
解析:
植物在光照强度达到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因此两者相等。这是因为光补偿点的定义就是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恰好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植物在此点达到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平衡。所以,正确答案是C。
二、简答题
2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______,或空间格局。
解析: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也叫空间格局。
22、风能是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是______能源。
解析:
天然气是一种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因为它是在地球长期的地质过程中形成的,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和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才形成,因此不能在短时间内自然补充和更新。与风能这种可再生能源不同,天然气的储量是有限的,一旦耗尽,就无法自然再生。
23、食肉动物的同化效率一般比食草动物的______。
解析:
食肉动物通过捕食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其同化效率一般比食草动物高。这是因为食肉动物所获取的能量已经经过了食物链的传递,相对于食草动物直接从植物中获取能量而言,其能量转化效率更高。
24、某些植物需要经历一定的低温过程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______。
解析:
某些植物需要经历一定的低温过程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春化作用。
25、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称为______。
解析:
他感作用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这种化学物质可能会对周围的植物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是一种植物与另一种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根据题目描述,这种现象称为“他感作用”。
26、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______称为生物的温度三基点。
解析:
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是生物的温度三基点。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是生物生长的极限条件,而最适温度则是生物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条件。
27、生态学是研究______相互关系的科学。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需要填写的是生态学研究的内容。而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环境如何影响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此,本题答案为“生物与环境”。
28、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称为______。
解析:
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称为盖度,它是描述植物群落或种群在地面上的扩展程度的一种量度。
29、群落的优势种对群落的______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解析:
群落的优势种能够凭借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在群落中占据较大的空间和资源,从而决定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因此,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抔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30、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______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
解析:
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转化为化学能,并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在这个过程中,绿色植物利用光能、二氧化碳和水等原料,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因此,光合作用是太阳能输入到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主要途径。
31、能量金字塔反映了生态系统各______之间的能量关系。
解析:
能量金字塔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每一营养级都会有一部分能量流失,剩下的能量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因此,能量金字塔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和转化关系。
32、生态系统氮循环中氮的主要储存库是______。
解析:
在生态系统氮循环中,氮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这是因为大气中的氮气是地球上储存氮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生态系统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存储氮的库还包括土壤、水体和生物体等。
33、科学家所说的“自然之肾”是指______生态系统。
解析:
科学家所说的“自然之肾”指的是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因此被称为“自然之肾”。
34、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包括经向地带性和______地带性。
解析: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包括经向地带性和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是指植被因经度变化而发生的水平分布规律;纬向地带性是指植被随纬度变化而发生的水平分布规律。因此,空白处应填写“纬向”。
35、黏土、壤土和沙土是根据土壤的______划分的。
解析:
黏土、壤土和沙土是根据土壤的质地来划分的。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度和它们的组合情况。不同质地的土壤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上需要根据土壤质地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6、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属于______的基本功能。
解析: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这些过程在生态系统中相互关联,支撑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物质循环确保了元素的循环利用,能量流动描述了生物间能量的传递过程,而信息传递则参与了生态系统的调节,影响着生物的行为和种群动态。因此,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7、在从未有过植被的裸地上开始的生物群落演替称为______。
解析:
在从未有过植被的裸地上开始的生物群落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38、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属于______型循环。
解析:
生态系统的氮循环是一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中的氮素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循环转换,主要经过固氮、矿化、同化、氨化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氮素通过气体形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和转化,因此属于气相型循环。
39、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叫作______。
解析:
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叫作植被。植被是一个地区所有植物的综合体现,包括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及其相互关系。
40、有些动物以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来抵御不利环境的现象叫______。
解析:
有些动物为了抵御不利环境,会采取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为休眠。
三、判断题
41、只要生长季气温在0℃以上,植物就不可能遭受冷害。
A正确
B错误
解析:
虽然生长季气温在0℃以上时,一般情况下植物不会遭受冷害,但某些植物在特定条件下仍然可能遭受冷害。例如热带橡胶树林在生长季气温低于一定温度时(如10℃左右),便不能继续生长,表现出冷害的症状。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只要生长季气温在0℃以上,植物就不可能遭受冷害。
42、光、温度和海拔都属于气候因子。
A正确
B错误
解析:
光、温度和降水量属于气候因子,但海拔属于地理因子,不是气候因子。因此,题目中的陈述“光、温度和海拔都属于气候因子”是错误的。
43、耐阴树种不能在全光照下生长。
A正确
B错误
解析:
耐阴树种并不是不能在全光照下生长,而是对光照条件有广泛的适应性,既能在强光下良好生长,又能忍受一定程度的遮阴。因此,正确答案是B错误。
44、苹果园的物种多样性一定为零。
A正确
B错误
解析:
苹果园中除了苹果树外,还有其他植物和动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因此物种多样性并不为零。所以此题说法错误。
45、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只有绿色植物。
A正确
B错误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仅包括绿色植物,还包括一些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如蓝绿藻、光合细菌等。因此,说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只有绿色植物是不准确的。
46、降低风速是农田防护林的主要生态作用之一。
A正确
B错误
解析:
农田防护林的主要生态作用包括降低风速、改善农田小气候、保持土壤湿度等。因此,降低风速确实是农田防护林的一个生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生态作用。所以题目中的说法“降低风速是农田防护林的主要生态作用之一”是不准确的,正确答案为B。
47、r对策和K对策是在不同的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
A正确
B错误
解析:
r对策和K对策并不是在不同的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而是由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这两种对策代表了不同的生命历史特征,r对策强调快速繁殖和扩散,而K对策强调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因此,该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48、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大约下降0.5~1℃。
A正确
B错误
解析:
题目表述的是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情况。实际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的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季节等,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每升高100m,气温就下降0.5~1℃。所以,该题目的表述存在过于简化和绝对化的情况,应判断为错误。
49、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网循环流动。
A正确
B错误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该说法错误。
50、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个体年龄的平均值。
A正确
B错误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结构并不是指种群中个体年龄的平均值,而是指种群内各个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个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因此,题目中的描述是错误的。
四、简答题
51、描述种群数量特征的统计学指标有哪些?
解析:
描述种群数量特征的统计学指标包括:
种群密度:表示单位空间内种群个体的数量,是描述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
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反映种群的繁殖和消亡情况,是判断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
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反映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也很大。
种群的年龄结构:描述种群中各年龄个体的比例,可以反映种群的繁殖潜力和预测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
种群的性比:描述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对种群的繁殖活动有一定影响。
种群的内分布型:描述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可以反映种群的环境适应性。
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描述种群数量特征的基本框架。
52、什么是生态系统的反馈?负反馈是如何调节生物种群数量的?
解析:
第一问,生态系统的反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成分的一系列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个成分。这种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形式。正反馈会加剧最初的变化,而负反馈则会趋向抵消或减弱最初的变化。
第二问,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种群数量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时,可利用的资源会逐渐减少,这时负反馈调节机制就会被激活。负反馈调节通过降低出生率、增加死亡率和降低增长率等方式,来抑制种群数量的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保持稳定。这种调节机制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非常重要。
53、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出5点即可)
解析:
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包括:
(1)光照:光合作用是植物生产有机物的过程,光照是其中的重要能量来源。
(2)水分:水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反应物之一,同时也是细胞内外许多生化反应的介质。
(3)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叶片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合成有机物。
(4)土壤养分: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初级生产力有重要影响。
(5)温度:温度影响植物的酶活性、生长速率和光合速率等,从而对初级生产力产生影响。
54、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论述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并指出碳循环的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别是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元素如C、H、O、N等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不断循环。生产者在碳循环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有机物,使碳元素进入生物体。消费者则通过食物链摄取生产者,将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同时,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CO2和水,释放到大气中,完成碳循环。碳循环的特点是主要以气态CO2的形式进行,具有全球性,涉及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